Aster暴漲後的首次訪談:回購會更靈活,最大競品就是幣安
與當下最火紅的 Perp DEX Aster 的 CEO Leonard 聊了聊,從個人經歷到專案策略進行了全景式梳理。從傳統投資技術崗位到區塊鏈創業者,Leonard 的經驗本身就是一條穿越金融與 Web3 的成長軌跡。在本期專訪中,他首次系統講述了 Aster 如何從永續合約起家,逐步成長為多鏈綜合交易平台;如何在鏈上嘗試暗池設計,平衡隱私與透明;又如何在 Token 分發、積分計劃和回購策略中尋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。
訪談中,他坦誠複盤 XPL 事件的教訓,也分享了對 Aster Chain、做市商計畫以及未來鏈上治理的思考。整篇訪談不僅呈現了 Aster 的產品理念與策略佈局,也折射出 Web3 創業在合規、隱私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智慧,為讀者提供了理解新一代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發展的珍貴視角。
以下為全部對談內容:
Mable:我們先從你的背景開始吧,你是怎麼進入加密產業的?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?
Leonard:這個故事挺長的,我最早是在銀行科技領域起步的。我當時在香港一家投行技術崗,那家公司現在已經不存在了。我一開始是做技術基礎設施的,主要負責高頻交易系統的建置。後來轉去做股市的風險引擎程式設計師,在那裡幹了大概五年左右。之後我就進入了創業圈,搞了一家亞洲地區的 B 端金融科技貸款平台。但第一次創業失敗了。

Mable:大概是哪一年?
Leonard:2015、2016 年左右吧,那時中國「網路+」的概念特別火,就是在什麼東西後面加個「網路」就能成為創業項目。那時候大家都想顛覆金融業。但後來監管壓力太大,還有一些騙局搞壞了整個產業,最後就涼了。
但那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做這件事,這時候我接觸到了區塊鏈——大概是 2016 年,當時比特幣已經有了,以太坊也剛剛出現。我一開始是被 ICO 吸引進來的,投了幾個項目,第一個賺了點錢,自以為是天才,結果接下來幾個項目全賠光了,但也因為這樣我開始真正對技術產生興趣。
我們當時想是不是可以把所有貸款資訊都放到鏈上?那會還有「許可鏈」和「非許可鏈」的爭論。我記得 IBM 推出了一個叫 Hyperledger 的項目,我也開始學那個,嘗試基於它來建立一個貸款平台。
當然,現在回頭看我們選錯了方向,應該選以太坊的。後來我還試過跟遊戲公司合作,把 NFT 和代幣發到遊戲裡,但那個時候太早了,沒人理解,最後也沒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