鏈動大灣區,洞悉灣區脈搏,連結無限商機。

Vlad Tenev談Robinhood的三條曲線:鏈上金融、散戶投資與AI

SHARE 10-08 , 21:02



Cladbrm>從產品、市場與監管多個層面,展開了 Robinhood 未來策略的系統性闡述。


談到 Robinhood Chain,他強調這是一次跨界嘗試,不僅要服務加密用戶,還要把傳統金融資產搬上鍊。在他的設想裡,穩定幣是最好的參考。正如穩定幣在美國以外的市場率先爆發,代幣化股票和私募股權的落地,或許也會先在海外跑通,再反哺本土市場。


在節目的後半段,他把話題引向 AI。 Harmonic 計畫的 Aristotle 模型,已能在國際數學奧賽題目上達到金牌水準,並以 Lean 輸出可機審的形式化證明。在 Vlad 看來,這不僅是數學突破,更關乎金融與加密產業的根本問題,當 AI 產生的程式碼與合約規模超越人類審查能力時,驗證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。從智慧合約到金融衍生性商品,再到醫療和航太,形式化驗證的價值會迅速放大。


這場對話提供了三個值得關注的線索:Robinhood Chain 如何定位與落地;私募股權代幣化如何在合規邊界中尋找機制突破;以及形式化驗證如何為 AI 與加密產業建立安全底座。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更長遠的議題:未來十年,零售投資、鏈上金融與機器智能,可能在何種路徑下交會,並重新塑造市場秩序。


以下為對談全部內容:


Haseeb:大家好,歡迎收聽 The Chopping Block,今天我們有一位特別嘉賓——Vlad,金融科技的未來主義者,也是 Robinhood 的創始人。


Vlad:各位好。


Haseeb:Vlad,你最近很忙。過去一年半里,我們在節目中聊過很多次 Robinhood 的崛起。不過這次很高興能請你來,直接回應一下社群最關心的問題:Robinhood Chain 到底是怎麼回事?為什麼你們要把 Robinhood Chain 搭建成一個 Layer 2,而不是直接做一個 Layer 1?


Vlad:我覺得這個話題在 Twitter 上已經有人討論過了。有人形容得很好,說這其實是在做一個「房東」還是「房客」的選擇。我們認為,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鏈,最終能讓我們從頭到尾掌控整個平台的所有細節。


當然,這可能在一開始會帶來一些互通性上的代價。但我相信,從長期來看,所有鏈上都會有代幣化的產品,包括股票和其他衍生性商品。開發者會去建立跨鏈能力,到最後「選擇哪一條主鏈」這個問題可能就沒那麼重要了。

但對我們來說,一開始就有一條鏈,可以從智能合約到 Sequencer 機制全程控制整個體驗,這一點很重要。


Haseeb:不過問題在於,現在我們聽說 Stripe 也在搭建他們自己的鏈——雖然 Stripe 自己還沒正式確認,但媒體已經有過報道。另外,Circle 也明確要推出自己的鏈。這兩條鏈都會是 Layer 1,就像以太坊或 Solana,而 Robinhood Chain 和 Base 一樣,選擇了 Layer 2。